หน้าหนังสือทั้งหมด

หน้า1
33
這次活動,佛法薪傳者們來自16個不同的國家,因為了他們,讓我接觸到許多族群文化和不同景的人。一起生活,一起朝著同樣的目標,就是內心的信仰、內心的成長。在世俗當中,無論是學管理、哲學或其他的知識,都跟難做得邏,但在宗教方面來說,是沒有國度限制的。 另外,在這裏整個課程的時間安排,可以說是珍惜每一分鐘每一秒,腳踏實地並且全力以赴地去地自我學習、自我磨陶、自我修行,修正所有的外在行為…
贊諸法的教導
28
贊諸法的教導
七、贊諸法 (漢他 嗣央 探嗎披欺丁 嚼嚼嗎 謝) 沙哇卡打達崗恆那 嗚卡哇誰那 曠嗚, 嗚 咩咩 噶把立呀底威摩卡丼陀, 探模 佑羅噶把打那 打蹣他立他哩, 鸚他嗎杭 打嗎哈浪 哇拉探嗎哇當。 探模 咩杉他巴尼噶 央啦噶 椰哩狒打芭, 徒底呀努沙底塔嚕 鸚他咪 當 喜呂那柯, 探嗎沙哈沙咪 他搜(女架譯:他西)哇 探模 咩 沙咪古哩, 探模 徒喀沙 咖達 𠱸他達 否打沙 咩 探曼沙
這段文本闡述了贊諸法的重要性,強調其在日常生活中所體現的哲學思想,並呼吁人們學習如何應用這些教導以達到精神的成長。隨著探討的深入,讀者將能夠理解贊諸法帶來的智慧,並在面對挑戰時找到內心的平靜。整個過程中,文本使用了多種語言和風格,反映了多元文化的影響,並鼓勵讀…
睏老奶奶的清淨生活
127
睏老奶奶的清淨生活
犂一無二 睏老奶奶的內在和外在都是清淨的。她天性就愛乾淨,認為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髒臟的環境裏,那麼我們絕對無法擁有一顆清淨的心。她非常注重整理,例如:當她洗一張椅子時,她會很徹底,從前到後,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連椅子的坐底都錯過。所有供奉的器皿每天都要清洗,她尤其特別注重廚房和洗手間的衛生。她相信如果就髒,最不整齊的地方都能保持清潔,那麼其他的地方一定也能保持整潔。 睏老奶奶的穿著不像其他人。
睏老奶奶注重清潔和環境的整理,她相信只有在清潔的環境下,才能擁有清淨的心靈。她的穿著雖然簡單,但始終保持乾淨。她的生活哲學是,不論身處何地,清潔可以影響心靈的平靜,這是一種簡單但深刻的生活智慧。她的每個日常行為都體現了對環境的尊重,並培養了內心的平和。無論外表多麼舊,內心的純淨和對生活的熱愛卻是無法掩蓋的。生活的不斷整理…
崔老太奶的生活與靜坐
168
崔老太奶的生活與靜坐
獨一無二 只足夠讓她行走罷了。室內沒有空調,暗淡的燈光來自門外的街燈。總的來說,崔老太奶的房間是陰暗的、寧靜的,非常適合於靜坐。直到1990年,崔老太奶都獨自使用這間精舍。之後,她只在那裏過夜,白天都在馬路對面的辦公室裏辦公。 崔老太奶的日常生活都很有規律。她對自己所用的每樣物品都很小心,對使用自來水也很注意,會儘量地節省。她會輕輕地洗臉或漱口,不讓水花濺出,以致浪費水,同時她也保持水盆明亮、
崔老太奶生活在一個陰暗、寧靜的環境中,至1990年獨自使用她的房間。她的日常生活規律,對每樣物品小心使用,並注意節省水資源。儘管年近八十,她仍保持健康體魄與毅力,透過靜坐尋求內在寧靜。她的生活哲學反映了對日常的珍惜與簡樸,也展現了年長者的活力與熱情。她不在白天小睡,並能快速反應周圍的聲音,以保持心中的平靜。
牽老奶奶的辭年
169
牽老奶奶的辭年
牽老奶奶的辭年 平常,牽老奶奶會儘量完成自己的事情,絕不麻煩他人,除非她有需要。但其他人都以能幫到她而感到光榮。她通常以眼神來表達她要說的話。牽老奶心思細膩,就連人家倒一杯水給她,她都會與人隨喜功德。她也會為了是否會打攪他人而感到遲疑,例如:有時她需要拜訪他人,她總會輕聲地問她的侍者——阿律潘。穗安奴松女士:「我們是不是在打擾別人?」這時,阿律潘就會回答說:「不會!他們很想跟你修功德。」 牽老
…心存感激。她對於是否打擾他人十分在意,向侍者確認是否可以拜訪。她對自己的日用品維持良好狀態,並經常整理周遭環境,展現其細膩的生活態度。在她的精舍後方,有一條水管及水缸,所有細節都反映她的獨特性格與生活哲學
柯孔諾雅優婆夷老奶奶傳記
254
柯孔諾雅優婆夷老奶奶傳記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獨一無二/柯孔諾雅優婆夷老奶奶傳記 齊芝瑤編-初版 -臺北縣板橋市:國際法身禪修中心 民96 面:24頁 ISBN:978-986-83467-0-3(平裝) 1.佛教-泰國-傳記 229.6 96010554 柯孔諾雅優婆夷老奶奶傳記 出版社:國際法身禪修中心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四川路二段16巷9號3樓 電話:02-8966-1000 傳真:02-8967-2
本書《柯孔諾雅優婆夷老奶奶傳記》由國際法身禪修中心出版,記載了優婆夷老奶奶的故事及其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此書展現了泰國佛教文化的潛力與其對信徒的影響。透過深入的傳記內容,讀者將能夠更好地理解她的哲學與教義。這本傳記以便於閱讀的方式,幫助人們更接近佛教的真髓。出版於中華民國九十六年,是愛好佛教文獻的必備參考資料,並且希望透過結緣書的方式傳遞正能量。
重要的經典文獻列表
11
重要的經典文獻列表
21. 梵動経 I:1 Brahmajāla-suttanta III:47. Brahmajāla 22. 種德経 I:4 Soṇadanda-suttanta III:33. Sōṇatāṇḍya [Śoṇatāṇhya, Śoṇatāṇḍya] 23. 究羅檀頭経 I:5 Kuṭadanta-suttanta III:34. Kūṭatāṇḍya [Kūṭatāṇhya] 24. 堅固経 I
…了多部佛教經典的名稱及其相關信息。包括梵動經和其他經典,如種德經、究羅檀頭經、堅固經等,每部經典都有其獨特的教義和歷史意義。這些經典對於研究佛教思想及其發展具重要價值。了解這些經典有助於深入認識佛教的哲學觀點和實踐方法。更多內容請訪問 dmc.tv。
執義異者與四聖諦的探討
28
執義異者與四聖諦的探討
Chi. X: 16a⁴¹; Pm: 21a⁶¹⁴; A: 18c⁸¹³ [X] 此四部未宗異義者. [1] 如如聖諸相差別. 如是如是. [2] 有別觀. 有少法是自所作. 有少法是他所作. 有少法是俱所作. 有少法從緣緣生. [3] 有於一時二心俱起. [4] 道與煩惱俱現前. [5] 業與果熟有俱時轉. [6] 種即為芽. [7] 色根大種有轉變義. 心心所法無轉變義. [8] 心遍於身.
本文探討了執義異者和四聖諦的核心思想,強調各部派對事物的不同理解。文中提到執義異者的觀點,認為四聖諦是真實存在的,並探討自作、他作、因緣生等概念。其哲學涵蓋了心法和現象的轉變,以及煩惱與道的關係。不同部派對此有各自的信樂與執著,反映出佛教思想的多樣性和深度。本文有助於讀者理解佛教中關於心和法的探討,及其對現實與煩惱的認識。
佛教義理探討
34
佛教義理探討
[Chi. X: 16a16-20; Pm: 21a19-24; A: 18c17-221] [X] 其說假部本宗同義。謂[1] 苦非薩.[2] 十二處非真實.[3] 諸行相待展轉和 合.假7名寫苦.無土夫用.[4] 無非時死.先業所得30.[5] 業增長因有異熟 果轉.[6] 由種故得聖道.道不可修.[7] 道不可壞。 餘義多同大宗部執。 [Pm] 分別說部.是執義本.[1] 苦非是陰.[2]
本篇探討佛教哲學中苦的本質與來源,分析業與聖道的關係。文中指出,苦非薩,十二處非真實,並闡述一切有法法待假,因此立名為苦。從業生產的因果關係被強調,聖道則由福德得來,並指出道不可修與道不可壞的特性。此內容與大宗部及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