หน้าหนังสือทั้งหมด

创建法身寺的历程
15
创建法身寺的历程
于佛历2510年,为了容纳更多的修行者,奶奶和弟子们齐心筹募资金,兴建了“佛法实践之家”。那是一座建在北槟寺旁的小楼屋,其面积仅比原有的禅堂大了一点点。 创建法身寺 又于佛历2513年,奶奶正好六十岁。那一年,法身寺住持法胜法师出家后,来参加修行的人数不断地增加。当时的众人…
于佛历2510年,奶奶与弟子们为了容纳更多修行者而筹募资金,兴建了“佛法实践之家”。随着修行人数的激增,奶奶于佛历2513年决定创建新修行场所,此后寺名由“佛轮修行中心”改为“法身寺”。直到佛历2518年,各项建筑完成,团队从北槟寺迁至法身寺,奶奶在寺院建设中付出了巨大的…
靜坐法的實踐與發展
107
靜坐法的實踐與發展
…已經容納不下這麼多的人了。於是,這 群來學習靜坐的人就合力籌募了58,000泰 銖,這筆款額是以在比揚寺的範圍內建一棟 兩層樓的房子,房子裏設有廚房,以及沖涼 房,房子的前面還有一個小庭院。這就是 「佛法實踐之家」法身基金會的前身。 那房子是由納隆別連那農(音譯)法師負責 設計建造的,命名為「巴文那可達拉」(音 譯)。由於「詹師父」愛整潔,所以這所新房 子被打掃得一塵不染。而那群弟子便被稱為 「佛法實…
隨著越來越多弟子前來學習靜坐,原本的精舍已無法容納這些弟子。因此,弟子們合力募集了58,000泰銖,在比揚寺的範圍內建造了一座兩層樓的房子。這所房子不僅設有廚房和沖涼房,還有一個小庭院,成為了「佛法實踐之家」法身基金會的前身。房子的設計與建造由納隆別連那農法師負責,並命名為「巴文那可達拉」。新的房子保持一塵不染,這也是「詹師父」的愛整潔所體現。而這群學習靜坐的弟子,也因此被稱為「佛法實踐之家」的…
佛学联考——前进之道
96
佛学联考——前进之道
佛学联考——前进之道 在今天社会发展的巨大趋势下,周遭环境的诱惑和负面的影响紧紧围绕着我们的年轻一代。怕拉响那成法师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因此也投入地支持佛学联考的计划,这个活动能引导和鼓励青年一代学习佛法。佛学联考给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学习佛法(佛陀的教导)的细节部分,这就把《三十八吉祥经》简化,使得大众都可以了解与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虽然每期联考只有一天,年轻的参与者们还是需要花一些时间预先来学习…
在今天社会发展的巨大趋势下,周遭环境的诱惑和负面的影响紧紧围绕着我们的年轻一代。怕拉响那成法师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因此也投入地支持佛学联考的计划,这个活动能引导和鼓励青年一代学习佛法。佛学联考给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学习佛法(佛陀的教导)的细节部分,这就把《三十八吉祥经》简化,使得大众都可以了解与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每期联考只有一天,年轻的参与者们还是需要花一些时间预先来学习这…
法胜师父与法身寺的故事
250
法胜师父与法身寺的故事
当法胜师父在曼谷卡瑪莎(音译)大学毕业后,在一九六九年由泰国帕司作刹北槟寺现任住持当他的戒师,为他制度,出家为佛教比丘。出家后,他的法号是「法胜」意思是「佛法的胜利者」。 下一年,詹老奶奶师父和法胜师父,与一群亲近的跟随者,在泰国的控三(音译) 附属区,控叻(音译)区,巴统他尼府的地区兴建一处修行中心,那现在发展为现今美丽清净的法身寺,寺众共有数千位,包…
…969年在曼谷卡瑪莎大学毕业后,成为帕司作刹北槟寺的比丘,并获法号「法胜」。第二年,他与詹老奶奶师父及一群追随者在控三地区建立修行中心,现已成为法身寺,吸引数千位比丘、沙弥与在家众。法胜师父倡导静坐与佛法学习,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内在本性的觉醒,无论种族、宗教或性别。他的法教吸引了众多参与者,每次大法会都有数十万人参加。
หน้า5
18
15. 佛法之博士 不断地練習將注意力集中在中心點,就會使心寧靜 如果清楚地看到光球,可以讓心止定在光球中心點 一下子,我們會證入內在的依靠 達到法的博士 這個博士跟世俗的博士不同 因為世俗的博士需要花費許多的…
หน้า6
66
我們所修行的方法,會隨身心,成依靠。 雖然我們往生而投胎,會有更精細美好的生命, 證入佛法能有更長久的幸福生命, 佛法會一直生生世世隨著我們之「修行直到法的究竟的 路徑」。 89年10月15日(佛曆2543年10月15日) 65。當不知道要看哪本書
หน้า7
78
68. 佛法的軍隊沒有退役 佛的軍隊沒有退役 世間軍隊,到期就會有退役、退休, 但佛法軍隊沒有退役, 因為我們的目標還沒有達到, 我們只是看到直達的路線以及方法而已。 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進修, 淨化身、口、意…
หน้า8
28
…验证的任务 我们经常听到「法身」一词, 但我们要透露的了知, 「法身」是如何? 他的「形状」是如何? 因为自己还未亲自发现,亲自见过, 只是听说而已。 所以,此任务还存在, 正在等待我们亲自验证, 佛法是自知的。 佛历2531年10月
หน้า9
48
上线成功之车 佛法很深奥,但易证入,重点只在于让心感觉简单。若复杂化,就变复杂,若简单化,就变简朴。 方法即是「不用做什么」,仅静止在佛像的中心,轻柔、宁静、不在意,一下子就被吸进去,结合为了一。 宁静止定,即是「‘…
หน้า10
64
生命 200% 「世間方面」, 要到达目的地,必须快, 而「佛法方面」要静止, 两者的方法可以结合,即是: 外在活动;内在静止。 我们要有原则: 到哪里都要看到内部透明、 清澈、光明之佛像。 要想、要说、要做、 要读、要写,或要做任何事情时, 内部还是要保持透明清…
หน้า11
88
訓練自己 我们留在此世间的时间不会长久, 剩下的时间越来越少,你们每个人, 要珍惜与利用时间,锻炼自己, 使自己,成为「佛法军队之战士」。 佛历2539年9月26日
หน้า12
1
佛法薪传者 生命的改革 Life R volution
หน้า13
4
愛器 佛法軍除的新戰士 如金絲護體,輪回苦海中智 者的聖旗,抬著海淨無暇全色戰 袍,邁向涅槃幸福之路。
หน้า14
33
這次活動,佛法薪傳者們來自16個不同的國家,因為了他們,讓我接觸到許多族群文化和不同景的人。一起生活,一起朝著同樣的目標,就是內心的信仰、內心的成長。在世俗當中,無論是學管理、哲學或其他的知識,都跟難做得邏,但在宗…
法身寺的建立與信仰
3
法身寺的建立與信仰
…我已擁有的功德絕不止 十一億!我一定能成功建立好寺院。」 遵循「建我優良寺院,培養優秀僧人,培育善人之人」的宗旨,讓法身寺開花見喜,歷 歷艱辛困難,終得果實。當每棵樹苗種到土里,基礎打入地里的時候,佛法也 在同一時間利人們的心中。在法身寺建立的每一樣樣面,每一座建築、每一場功德 法會、每一件好事,都是個人的功勞,是個人的功勞。沙弥布施信仰的功勞。你众志 成城,團結合作,一次又一次地渡過大小小的暴風雨…
…銖開始她的寺院夢想,強調無價的道德品行遠比金錢重要。法身寺遵循「建我優良寺院,培養優秀僧人,培育善人之人」宗旨,在艱辛中建立。每一項功德都來自信仰與合作。寺院的成功展現出信仰的力量及團結的成果,旨在將佛法傳播至每個人的心中,締造真正的和平。
创造优良寺院,培养优秀僧人
4
创造优良寺院,培养优秀僧人
…障,处处方便,让居民前来而无后顾之忧。即便盛的食品也都 帮助众备。与此同时,也在日学习自白自宣,爱护共享食品安全。 3、人员安定:培养内信信众员善待他人支持,和谐相处。言行一致,品性良好,勤于学习佛法和静坐修行,成为他人好榜样。 也让每位前来的信众留下好印象。 4、佛法传播:民众到寺院,就不深入空空回,此处可以识和学习佛法,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必将终生受益。尚且也协 助政府机构、大专学历与民间…
本书介绍了胜法师指导下的寺院建设原则,强调‘四好法’在寺院环境、饮食安全、人员安定和佛法传播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些原则不仅能够让信众感受到舒适与方便,还能促进佛教的繁荣。通过精心管理和道德培训,寺院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吸引更多信众参与修行,推动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书中呼吁人们共同努力,携…
从回教徒到信仰佛教的转变
83
从回教徒到信仰佛教的转变
…。母亲也转变过来信仰佛教,不过依旧还留在回教徒的团体里。 不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宗教,若能依照八圣道来修行,八圣道归纳成三项,就是:戒、定、慧,当禅定的工夫渐渐深入,戒定慧均备,运心恰到好处的时候,佛法就会自然目前。
在姐姐的丧事后,母亲和妹妹向恭昆贴年尼祖师求教,了解姐姐临终的经历与释法。恭昆贴年尼祖师揭示姐姐这一世的疾苦,并指出她已见法身,未来将朝向涅槃。妹妹因而坚定了对佛教的信心,开始修行并证法身。母亲也开始信仰佛教,尽管仍留在回教徒的团体中。文中演绎了八圣道对不同民族和宗教修行者的重要性。
หน้า18
132
佛法是至真至善的。 唯有真诚的人才能证悟真实的佛法。 圆 音 永 传
หน้า19
9
早課 一、供養三寶 世尊成正等正覺的大阿羅漢;世尊已普遍解說的法;世尊之追隨者,喜修弥陀的僧伽,跟隨佛句證悟,我們禮敬供養甚尊、佛法及僧伽,我請求世尊,雖然是樂久,仍慈悲接受我們的禮敬供奉,為了我們的利益,為了我們永遠的安樂。 二、頂禮三寶 阿拉佉 三嗯三菩陀 咀卡哇,菩湯 咀咖騰 阿披哇貼咪。 (第一次五體投地叩首) 沙哇卡哇…
回向的智慧與願望
31
回向的智慧與願望
…,在我們還 未達到證於涅槃之前,必 須推毀一切的障礙,每 生每一世,以破除的正念 及智慧,及無比的精進, 擺除一切的煩惱,惡魔 將不再有任何機會,乘鳳 破壞我(們)的計進了。 佛陀是我卓越的依 仗,佛法是我至尊的依 仗,壁支持佛及僧伽是我( 們)勝的依仗,此以 無比的威力,不再予子愚 羅任何機會。
本段文字探討了「回向」的意義,願望以所修的功德回向給子孫、父母、師長及所有眾生,並希望他們獲得和平與幸福。文中強調透過修行與智慧,消除心中的污穢,達到解脫,並在成就涅槃之前,破除一切障礙。佛陀及佛法被視為最重要的依賴,希望能在正念和努力中,克服煩惱與外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