หน้าหนังสือทั้งหมด

หน้า1
83
73. 先自己 人們應該先自己, 但如何的自己? 自己,就是不要讓別人恨我們自己, 讓別人喜、尊敬、信奉, 如此才是「自己」。 但若表現出來,讓他人不喜歡我們, 討厭、厭惡我們, 這表示,我們不
หน้า2
29
自己 自己不是自私 而是使自己清淨、時時愉快 經過眼、耳、鼻、舌、身、意的東西 有好有壞,我們只要選擇善的 結合集中在身體中心點的第七點。 91年9月22日(佛曆2545年9月22日) 當不知道…
หน้า3
48
44. 革命思想。 修行 要真、真正的 然後專心修行 如果真、真專心、每個人一定達得到 90年10月7日(佛曆2544年10月7日) 47. 當不知道要看哪本書
หน้า4
61
54. 法慈 當證入法身時, 所謂「人類」的情感就會自然出現, 是純淨的,純淨的好意, 意願幫助人類脫離苦海。 89年10月1日(佛曆2543年10月1日) 當不知道要看哪本書。60
หน้า5
119
…學效率。 促進身體健康,身與心本息相關,若心理健全,就對 疾病備有抵抗力。 道德品行方面 必是正見者,相信因果論,守護諸根,解脫魔羅。行為 端正,心地善良,使言行趨善。知足寡欲,好平靜, 忍耐力極佳。有慈善心,重公輕私。 必是正見敬仰者,謙虛忍讓。 (二)對家庭 甲)使家庭和氣幸福,因每成員有見於修行之益處,每 人坚持戒律,以佛法治家,敬老慈幼,團結一致…
對國家和社會的影響
120
對國家和社會的影響
…習禪定者,必注意志堅強,道德心高,若社會每成員皆修習禪定,培養堅強意志,這些問題就無法發生,社會必趨安康和樂。 乙) 產生紀律秩序與促成節約。一位時常以禪定來訓練心智者,心中充滿著真善美,自然而然地好紀律秩序,好清潔,遵守法律規章。因此國家城市潔淨可居,由於沒有草率之市民隨地垃圾處,越馬路也遵守班馬線等。使國家不必浪費經費及人力來處理不守法律者所造成的社會問題。 丙)促使社會繁榮進步。當社會…
本章節探討禪定如何促進社會的安定、紀律與進步。透過修習禪定,社會成員能夠提升道德心與意志力,從而減少社會紛爭及刑事案件。當每個人都好紀律,遵守法律規則,社會便會變得更加潔淨、和諧,減少不必要的經費與人力浪費。此外,健康的心理帶來社會繁榮,對抗惡行與分裂的力量皆因內心的堅定與真善美的追求而得以實現。如需深入了解詳情,請參閱 dmc…
課誡的意義
3
課誡的意義
…三、沉迷于自認為滿意喜悅的情緒中,而帶來了無窮的痛苦。 從佛陀時代流傳至今,發掘自心「佛法」的其中一個方便門,即是背誦著佛陀的教義,又稱誦經,因此自古以來就有了朝暮課誦。 誦經培養出先輩們崇高的品性,睦鄰,有祥和可親的慈悲心,不作侵害和欺壓他人的行爲。可是倍受無明蒙蔽時,就讓人與人之間產生誤解,失去團結而自相殘害。若能聽聞課誦聲,就猶如聽到世尊所賜予的金言正語,能讓理智清醒過來,願意冰釋前嫌,化解…
課誡強調內心的潔淨,無法用物質洗滌,只有自我領悟佛性才能解脫心猿意馬的妄想。隨著時間推移,誦經作為一種修行方式,培養出高尚品性與慈悲心,避免侵害他人。聽課誦聲能讓人重拾理智,消弭誤解與怨恨,促進團結。當今國家需要團結與修養,以助於發展。因此,朝暮課誦的實踐依然重要,這本課誦本正是基於此而來。
หน้า8
33
自己 我们要不断地行善,当功德多得如山般宏伟时,什么也都盖不住,挡不住时,人们自然会看到我们的善。 我们得好好地记住奶奶的话,时时行善,不断地修功德,这样才是爱自己,支持自己。 当我们勤修功德,终…
靜坐法的實踐與發展
107
靜坐法的實踐與發展
…房子裏設有廚房,以及沖涼 房,房子的前面還有一個小庭院。這就是 「佛法實踐之家」法身基金會的前身。 那房子是由納隆別連那農(音譯)法師負責 設計建造的,命名為「巴文那可達拉」(音 譯)。由於「詹師父」整潔,所以這所新房 子被打掃得一塵不染。而那群弟子便被稱為 「佛法實踐之家」的弟子。來學習靜坐的弟子與 日劇增,「詹師父」繼續認真地負起教導靜坐的 任務。  在乃 Governor的女9十五歲時,還常…
…的房子。這所房子不僅設有廚房和沖涼房,還有一個小庭院,成為了「佛法實踐之家」法身基金會的前身。房子的設計與建造由納隆別連那農法師負責,並命名為「巴文那可達拉」。新的房子保持一塵不染,這也是「詹師父」的整潔所體現。而這群學習靜坐的弟子,也因此被稱為「佛法實踐之家」的弟子。隨著靜坐學習者的增加,「詹師父」仍持續认真地負起教導的任務。
พระเจ้า มันฑตุ และความไม่พอใจในกาม
22
พระเจ้า มันฑตุ และความไม่พอใจในกาม
…āpan.avassena เรื่องพระเจ้ามันฑตุ (頂王故事經) titti kõmesu vijjati, 不以錢財業, 覺知欲厭足, 樂少苦惱多, 智者所不為. 設於欲中, 竟不樂彼, 盡便得樂, 是三佛弟子. (T1:824a7-10) ไม่อาจขอบทรัพย์สินเงินทองต่างๆ ให้รู้สึกอิ่มในกามได้ [กาม] มีความยิน…
ในบทนี้กล่าวถึงการสอนของพระพุทธเจ้าเกี่ยวกับพระเจ้า มันฑตุ ผ่านการเดินทางและความรู้ในเรื่องการไม่ติดกับกามและทรัพย์สิน โดยพระองค์เน้นว่าความสุขที่แท้จริงเกิดจากการเลิกติดกับความปรารถนาและความยินดีใน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