หน้าหนังสือทั้งหมด

課誡的意義
3
課誡的意義
…爲: 一、這個心非肉眼所能看到的。 二、心猿意馬,妄想紛飛,無時可停歇。 三、沉迷于自認為滿意喜悅的情緒中,而帶來了無窮的痛苦。 從佛陀時代流傳至今,發掘自心「佛法」的其中一個方便門,即是背誦著佛陀的教義,又稱誦經,因此自古以來就有了朝暮課誦。 誦經培養出先輩們崇高的品性,愛睦鄰,有祥和可親的慈悲心,不作侵害和欺壓他人的行爲。可是倍受無明蒙蔽時,就讓人與人之間產生誤解,失去團結而自相殘害。若能聽聞課誦…
課誡強調內心的潔淨,無法用物質洗滌,只有自我領悟佛性才能解脫心猿意馬的妄想。隨著時間推移,誦經作為一種修行方式,培養出高尚品性與慈悲心,避免侵害他人。聽課誦聲能讓人重拾理智,消弭誤解與怨恨,促進團結。當今國家需要團結與修養,以助於發展。因此,朝暮課誦的實踐依然重要,這本課誦本正是基於此而來。
早課與開經儀式
10
早課與開經儀式
早課 三、開經 (漢塔 嘛央 苦塔沙 啵卡哇哇 補啵哇卡那嘛嘎哇朗 啦攀嘛 感挪嗎 謝) 那摩達沙 啵卡哇哇 阿拉哈 多嘛三 苦塔沙 (三稱) 四、贊諸佛 (漢塔 嘛央 苦他波徒丁 ρέ撥嗎 謝) 咩 嘎達他卡哇 阿拉杭 三嘛三 苦陀, 威差 仢拉那三班那 屬卡哇 吧嘎威凸,阿努 搭哇 補立沙探嘛瞻拉梯 沙踏 布哇嗎努沙 嘎 苦陀 吧卡哇,呷 以芒 嘎剛 沙提哇剛 沙嘛拉剛 沙攀嘛剛,沙沙嘛那攀嘛
…到的開經儀式具有深厚的宗教意義,幫助信徒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體現佛法。無論是通過咒語的念誦還是在修行過程中的默想,這些儀式都具有指引信徒心靈的作用。詳細的文詞和其背後的涵義可以幫助修行者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教義,增強靜心的效果,並促進精神的提升。了解這些儀式能夠增強對佛教信仰的投入與理解。
贊諸法與贊諸僧
11
贊諸法與贊諸僧
五、贊諸法 (漢塔 嚴央 探嚴拔徒丁 嚴猚嗎 謝) 喚 喚 沙哇卡哇 咀卡哇搭 探摸,山提體 勾 阿喚立勾 邸希把希勾,歐巴那伊勾 把牽 當 威梯打波 量僧希, 達嘿杭 探芒 阿拔嘛差耶咪 達嘿杭 探芒 喜拉沙 那嘛咪。 (呸首並憶念法恩) 六、贊諸僧 (漢塔 嚴央 桑咖拔土丁 嚴猚嗎 謝) 喚 喚 屬把底班那 哇卡哇 沙哇喇桑揮, 午出把底班那 咀卡哇啞 沙哇喇桑揮,呵呵把 滴班
本段落讚美法和僧,通過詩句表達了對教義的尊敬和對僧侶的感謝。描述了人們如何讚頌和感激傳承的智慧以及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並強調信仰社群中每個成員的價值。社群的凝聚力和對道德的遵循都是修行者能持續進步的動力。更多內容請見 dmc.tv。
禮敬三寶與五蘊非我
12
禮敬三寶與五蘊非我
早課 七、禮敬三寶 (漢塔 媽吖 拉達那達吽巴巴咖踏唎贾哇桑威咖巴立機達那巴唐洒 咖那嗎謝) 菩陀 屬屬陀 吽盧那嗎漢那喃, 優占打屬探啦啦啦那嘎吽, 嘻噥沙 巴補把幾吽沙咖達勾, 灣他密 菩湯 阿哈嗎踏吽那 當。探模 把梯波 威吽 達沙 沙土那, 吟 瑪卡吽嗎壞塔蘋那 勾, 嘻骨打羅 嘻 渡噥塔樓把那,灣他咩 採芭 阿哈嗎踏吽那 當。珊掘 屬給達 咕呀滴給 打珊意哇, 吟 替塔珊哇
本文詳細講述了如何禮敬三寶,以及五蘊非我的概念,這些是佛教學習與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這些教義,信徒能夠更好地理解自我與世界的關係。探討了這些教義如何幫助人們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智慧,並在生活中實踐佛教的信仰。進一步的學習可以在 dmc.tv 上找到更多資源。
帕蒙古貼羊尼祖師之贊頌文
52
帕蒙古貼羊尼祖師之贊頌文
帕蒙古貼羊尼祖師之贊頌文 構噗瑪那穎 哇拉中批差簿 糢翁帕鬆馬 七那捕七諸東 也雄帕南簿 他灌羅威屬雄 推貼瑪努弥 阿批灣他那幹 探王威木弼 差那工帕押滿 夢屬那哩潘 阿替馬帕南釧 批氣他巴灌 cumple内那拼摒 五灣撒你奈 哈哩胎那鋼該 東攤撒往
這篇贊頌文護送對帕蒙古貼羊尼祖師的崇敬,強調其教義對信徒生活的影響。文中提及祖師的精神和他帶給人們的啟示。透過詩歌和象徵手法,凝聚了社區對於智慧和信仰的追求,突顯了傳承的必要性。文中詳述了對祖師的尊崇,並描述了他教導的價值,旨在鼓勵信徒在生活中實踐這…
每日發願文
60
每日發願文
…的欲性。 願我毫無邪見,具有正見善法,不與壞人交往,親近善知識。 願我成為功德聚集之處,具有正信、正念、懺悔、精進及忍辱的精神、不受敵人控制、不為愚笨、癡迷之人。 願我對衰弱及繁榮之因緣廣聞博識,對於教義及法法有敏捷的智慧,對於該知之法通曉暢達。我一切為善的願望,時刻刻,心想事成。願我以上所有發願,生生世世隨伴于我。 何時有講經說法,為衆生離苦得樂之佛陀出世,願我免所有的惡業,能得到證悟之機會。 願我…
每日發願文主要表達了修行者對於證悟及成佛的願望,涵蓋行善、慈悲心、持戒等修行理念。文中提到希望能在輪回中像菩薩一樣,能得到佛陀的授記,決定成佛的信念,並且免於罪孽,保持正見,不與壞人為伍。修行者渴望集聚功德,具備正信、正念、懺悔及精進的精神,並精進於佛法之中。文章也表達了希望在未來的修行中獲得覺悟及證入涅槃的心願,最終追求清淨的性別及持戒的生活。
獨身生活的誓言
131
獨身生活的誓言
獨一無二 鄭重地發誓:要過獨身生活;無論如何都會終 生修梵行。庚老奶奶聽了他的誓言後很高興, 他的行為隨後也成為他其他朋友的榜樣。他們 都是一群年輕有為,對佛法充滿了熱忱,對佛 教教義堅信不移的信徒。他們有偉大的把負, 準備把佛法弘揚到全世界去。 這一隊的聲勢逐日壯大。庚老奶奶仍舊 要求弟子們保持堅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同 時也時刻提醒他們,婚姻生活是一種累贅。當 時這位弟子深受她…
故事講述一位年輕信徒向庚老奶奶發誓,要過獨身生活並修行梵行。他的決定激勵了其他信徒對佛法的熱情。庚老奶奶支持他們在學術上追求知識,以便更好地弘揚佛法,並認為婚姻可能是累贅。她堅信結合世俗和出世間的知識,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佛教的發展。最後,她鼓勵弟子們在畢業後再深入修行。
柯孔諾雅優婆夷老奶奶傳記
254
柯孔諾雅優婆夷老奶奶傳記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獨一無二/柯孔諾雅優婆夷老奶奶傳記 齊芝瑤編-初版 -臺北縣板橋市:國際法身禪修中心 民96 面:24頁 ISBN:978-986-83467-0-3(平裝) 1.佛教-泰國-傳記 229.6 96010554 柯孔諾雅優婆夷老奶奶傳記 出版社:國際法身禪修中心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四川路二段16巷9號3樓 電話:02-8966-1000 傳真:02-8967-2
本書《柯孔諾雅優婆夷老奶奶傳記》由國際法身禪修中心出版,記載了優婆夷老奶奶的故事及其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此書展現了泰國佛教文化的潛力與其對信徒的影響。透過深入的傳記內容,讀者將能夠更好地理解她的哲學與教義。這本傳記以便於閱讀的方式,幫助人們更接近佛教的真髓。出版於中華民國九十六年,是愛好佛教文獻的必備參考資料,並且希望透過結緣書的方式傳遞正能量。
重要的經典文獻列表
11
重要的經典文獻列表
21. 梵動経 I:1 Brahmajāla-suttanta III:47. Brahmajāla 22. 種德経 I:4 Soṇadanda-suttanta III:33. Sōṇatāṇḍya [Śoṇatāṇhya, Śoṇatāṇḍya] 23. 究羅檀頭経 I:5 Kuṭadanta-suttanta III:34. Kūṭatāṇḍya [Kūṭatāṇhya] 24. 堅固経 I
這段文字列出了多部佛教經典的名稱及其相關信息。包括梵動經和其他經典,如種德經、究羅檀頭經、堅固經等,每部經典都有其獨特的教義和歷史意義。這些經典對於研究佛教思想及其發展具重要價值。了解這些經典有助於深入認識佛教的哲學觀點和實踐方法。更多內容請訪問 dmc.tv。
菩薩與阿羅漢的教義
36
菩薩與阿羅漢的教義
中文字內容如下: [Chi. X: 16a20-24; Pm: 21a24-28; A: 18c22-26] [X]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三部宗同義. 謂[1] 諸菩薩不脫惡趣. [2] 於窺堵波興供養業.不得大果. 有阿羅漢禽餘所誘.此等五事及餘義門. 所執多同大衆部說. [Pm] 支提山部.北山部.此二部是執義本. [1] 諸薩不脫惡趣. [2] 藥斗破中恭敬得執少. 有阿羅漢
本文探討了不同部派對菩薩及阿羅漢的看法,特別是在脫離惡趣以及供養的果報上。有許多阿羅漢受限於不淨或無知,並且對於聖道和言說的理解有所差異。部派間的相似性和差異使得教義更加豐富,值得深入研究。更多內容請參見 dmc.tv。
佛教正思惟與智慧
25
佛教正思惟與智慧
ilor. Here's the extracted text from the image: --- 請已知已作證出.....復次苦道跡聽已已已修哉。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明日覺。(T2: 103c14-104a2)28 สมยชิ้นพระผูมพระภาคเจ้าตสสกับกิณฑปุงวจคีย์ว่า จักฌ ญาณ วิชชา โพธิ เกิดขึ้นแล้วในย
這段文字講述了佛教教義中的四聖諦,特別強調在未曾聽聞的僧侶教誨中,如何獲得正確的見解與智慧。透過正思惟,人們不僅能理解苦的根源,還能知道如何斷除苦和實現內心的平靜。四聖諦的深入學習有助於修行者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了解每一種聖…
阿毘曇八健度論的歷史與背景
11
阿毘曇八健度論的歷史與背景
螢อรรถ ต่อจากหน้าที่แล้ว 657-660 หลังคริสต์ศักราช (2) 阿毘曇八健度論 (Astaskandhāsāstra*) 30 ผก แปลโดย สงฆเภฎ, Chu Fo-nien และสมเด็จธรรมปิยะ (覺賢三蔵僧伽提婆) แปลในปีคริสต์ศักราชญา 383 รายละเอียดของสมเด็จธรรมปิยะก
本文探討了阿毘曇八健度論的歷史背景及其翻譯者,尤其是由梵文翻譯成漢文的過程。阿毘曇八健度論是佛教經典之一,由聖僧譯於公元383年,描述了與七部僧伽相關的教義。文中提及的其他經典,如三論義及大唐西域記,也提供了關於翻譯者及其貢獻的更多信息。
巴利律與十諦律的教義
82
巴利律與十諦律的教義
巴利律 Vin IV: 51-52 (Ee) 十諦律 T23: 345C⁰ - 345C²² (no.1435) 明了律 T24: 670C⁰ - 670C¹⁵ (no.1461) 7. na bhikkhuniÿā kenaci pariyāyena bhikkhu akkosit- abbo paribhāsitabbo (ayam- pi dhammo sakkatvā garu- kat
…論巴利律 Vin IV: 51-52與十諦律 T23: 345C⁰ - 345C²²的內容,特別關注比丘與比丘尼之間的溝通。法律規定比丘尼應避免直接質問比丘,同時比丘的言論權利也被特別規範。這些都是在教義中強調的對彼此尊重和法規的遵守,提供信徒亨通的修行指引。若要深入了解這些律法的應用及修行的重要性,請訪問 dm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