หน้าหนังสือทั้งหมด

團結的力量
149
團結的力量
團結的力量。 1970 年初,柏蒂先生誓言要終身修行, 但因還有許多建築工程需要他監督,所以當時 無法判定出家。正常,膝老奶奶勸他立誓。原 來他曾考慮過結婚,但他的父親曾提醒並負責 他說:「你想結婚就儘管去吧!但先回答 我,在未來的七天內,你有什麼德行能傳給你 的未來老婆和孩子。」膝老師不可已,向他 提出了告白:「柏蒂!你從未嘗試過俗世的生 活,同時你的心地太善良了。你會因感到對不 起他人,而把你
1970 年初,柏蒂先生誓言要終身修行,但因建築工程需要他監督而無法出家。膝老奶奶勸他立誓,並強調他應考慮德行的傳承。柏蒂的父親提醒他在結婚前要考慮到家庭,膝老師則告訴他他生來是為了修行,而不是俗世的生活。最終,柏蒂先生在1971年11月19日成功出家,成為寺院的副住持,法號達達奇。這段歷程揭示了圓滿人生目標的重要…
法身法門的傳承
130
法身法門的傳承
法身法門的傳承 二塊半泰錫。有了第三個或更多的孩子後,那你就很難有能力在佛教裡任任何功德了。孩子在小時候看起來很可愛,但卻很難想像他們在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就是為什麼她不要貼上男女感情,因為一旦拖上關係,…
這段文字探討了法身法門的傳承及其對個人修行的影響。提到在擁有多個孩子後,個人很難在佛教中修行功德。相對於單身人士所享有的自由和時間,他們能夠專心淨化心靈並專注於佛法的學習。這種內心的平靜和專注讓她能夠不為外界所動,即使面對不理解…
法身法門的傳承
128
法身法門的傳承
法身法門的傳承 洗衣,然後把它們掛在曬衣繩上晾乾,之後就 將它們收好:這樣一來,塵垢就沒有機會在 衣服上了。」 帕蒂先生承認在這之前,從未想過把洗過 的破舊衣物重用,他經常都把丟碎的衣物給丟 掉。任何可穿的衣物,皆…
本章探討法身法門的傳承,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舉動,如洗衣和清潔,展示佛法如何與日常例行工作結合。帕蒂先生認識到重用舊衣物的重要性,而箴老奶奶則在靜坐期間負責清潔廁所,讓每個使用者感受到環境的潔淨和尊重。透過這些簡單的行為,傳遞…
หน้า4
133
獨一無二 經了。當佛法實踐之家的,不能容納人數日益增多的弟子之後,要建新寺院的概念也就開始萌芽了。其實,筊老奶奶早就已打算好要建寺院,只是在等待她的傳承者出家之後再行計畫。 新法師出家後,需要一個地方來教導坐的場所,建造寺院的計畫便應運而生。他們胸懷大志,要把佛教弘揚到其他國家去,期望法身法門的靜坐方法,能為全世界的人類帶來和平。因此,非常肯定地,…
牽老奶奶的屬年
183
牽老奶奶的屬年
牽老奶奶的屬年 牽老奶奶花了許多心血教導日益增加的 寺眾,毫無怨言。但她心裏卻有這樣的擔 憂:「幸好我能活得這麼久。我實在不敢確 定,當我生後,新的ㄧ代能否繼續延續下 去。」除了注意乾淨,嚴守紀律,好好地保 護寺院的資產之外,牽老奶奶也詩膚嗓音, 當她發覺有人在工作時,作無謂的交談,或 高聲喧哗,或因行動笨拙而製造出喧聲,她 會馬上責備他們。故此,每當奶奶一走進廚 房,所有的員工都會嚇抑,並嚴心
牽老奶奶付出了大量心血,教導寺眾並保持紀律。她擔心新一代能否繼續這份傳承,並強調工作的專注與乾淨。奶奶隨時警惕員工,促進他們在工作上的進步,並避免浪費食材。這樣的管理方式讓寺廟保持良好的運作,也不斷傳遞重要的價值觀。
皈供法會與靜坐修行
121
皈供法會與靜坐修行
他肯定,那絕對是可以辦到的。於是,他就向 老太姥學這個供養佛陀的方法的細節。不久, 這個供養方式越來越受到其他人的注意和歡 迎。泰國這古老而神聖的儀式(皈供法會),逐 漸得到那個時代靜坐者的瞭解和接納。 他勤奮地修行,終於成為一個傑出的弟 子。後來,他也介紹了大學裏的一些朋友,不 管男或女,學兄或學姐,學弟或學妹,一起來 和倖老太媽學習靜坐。 從1964年開始,倖老太媽和她的弟子,帶 領他們有心修
這段文字描述了皈供法會的起源,尤其是某位弟子向老太姥學習並推廣供養佛陀的方法。該儀式在泰國的傳承與接納,並提到自1964年開始,老太媽和弟子們精進靜坐修行並祝福全球人類。每月的皈依法會吸引了許多年輕弟子,為修行者提供學習和實踐的平臺。此過程展現了佛法及靜坐的重要性。
法身法門的傳承
120
法身法門的傳承
法身法門的傳承 以他並沒有問候她的病情,只是請教她如何繼續精進地修行靜坐。 當時看老奶奶躺在病床上,連起來的力氣也沒有,但還是詳細地向他解釋靜坐的方法。她對自己的病一點也不放在心上,而他也沒關注她的病情,只是僅…
在這段故事中,弟子向老奶奶請教靜坐技巧,展現了他們的師徒情誼。老奶奶雖然病重,仍不忘教導弟子,專注於修行而非病痛。弟子每次靜坐都獲得新的啟示,彼此共同進步,體現了法身法門的深刻內涵。每個會議上,他們探討供品如何正確供養佛陀,進一步了解法身法門的實踐方式。這是他們修行過程中最珍貴的時光。
法身法門的傳承
118
法身法門的傳承
法身法門的傳承 去,然後坐下來,背靠著那根「無頭」柱子。大部分的弟子都比他早到這裏來修行,他們都是通素師父在生前所教導的弟子。雖然他不是詠老奶奶的第一位弟子,但因為他的認真,使他的修行很快就超越了其他的師兄師姐了。…
本章節介紹了主角在法身法門的修行過程及其與師父詠老奶奶的互動。雖然主角並非詠老奶奶的第一位弟子,但因其努力與認真,修行逐步超越其他弟子。詠老奶奶以檸檬果仁為習慣,在面對弟子的提問時,以輕鬆的方式進行互動,讓修行充滿了温暖與關注。
法身法門的傳承
116
法身法門的傳承
法身法門的傳承 過了一些時候,其他人也跟著改稱她為「詹老太奶」。在第一次會面時,詹老太奶沒有浪費時間寒喧,一開始便教導他靜坐的方法。她只是告訴他說:「你要經常靜坐。」而他就如此老太奶所呼的,很認真地靜坐。他心中感…
…靜坐技巧,並以其深遠的智慧和無言的影響力,引導學生走上一條更靜謐的內心之路。即使在大學的社交聚會中,學生也始終尊重詹老太奶的教誨,充分展現了心靈成長的過程與對教導的信任。詹老太奶的智慧和教學方法促進了傳承的深化,使學生對靜坐的理解超越了以往的學習。
法身法門的傳承
114
法身法門的傳承
法身法門的傳承 認識「彭媽媽」。那位年輕人說這裏沒有「彭媽媽」,只有「彭師父」。他心想機會難逢,這也可能是同一個人,於是便問道:「你能帶我去見那位師父嗎?」這次他在祖師的陵墓臺階上,會見了彭老奶奶。 當時「彭師…
本章介紹了法身法門的傳承,并重點講述了彭師父的境遇與智慧。年輕人在祖師的陵墓遇到了五十三歲的彭師父,她儘管外表瘦小,但雙眼流露出深刻的慈悲和智慧,成為年輕人心中一直渴望的導師。在交流中,彭師父為他解答了內心的疑問,但因事務繁…
法身法門的傳承
112
法身法門的傳承
法身法門的傳承 父的建築物前面。當時她的背向著他,他並不認識她。同樣地,她也不認識他。他無法確認她是否就是他在雜誌上所看到的那位扮度八戒女。因此當天,雖然他已經無意間地走到「庚師父」的跟前,但卻失之交臂,失望而回…
這段文字講述了一位學子的心路歷程,他在尋找法身法門的過程中失去了與一位法師的機會。雖然他當時對「庚媽媽」感到好奇,但最終真的認識了另一位法師。這段經歷激發了他對修行的更深思考,而他一直在追尋的問題也在心中持續浮現。這段歷程讓他更加了解寺廟及其文化,最終引導他重新思考靈性及學業的發展。
贊諸法與贊諸僧
11
贊諸法與贊諸僧
五、贊諸法 (漢塔 嚴央 探嚴拔徒丁 嚴猚嗎 謝) 喚 喚 沙哇卡哇 咀卡哇搭 探摸,山提體 勾 阿喚立勾 邸希把希勾,歐巴那伊勾 把牽 當 威梯打波 量僧希, 達嘿杭 探芒 阿拔嘛差耶咪 達嘿杭 探芒 喜拉沙 那嘛咪。 (呸首並憶念法恩) 六、贊諸僧 (漢塔 嚴央 桑咖拔土丁 嚴猚嗎 謝) 喚 喚 屬把底班那 哇卡哇 沙哇喇桑揮, 午出把底班那 咀卡哇啞 沙哇喇桑揮,呵呵把 滴班
本段落讚美法和僧,通過詩句表達了對教義的尊敬和對僧侶的感謝。描述了人們如何讚頌和感激傳承的智慧以及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並強調信仰社群中每個成員的價值。社群的凝聚力和對道德的遵循都是修行者能持續進步的動力。更多內容請見 dmc.tv。
僧祇律與比丘尼的敬法
79
僧祇律與比丘尼的敬法
僧祇律 根本說一切有律 五分律 四分律 T22:471b1-476b12 (no.1425) T24:351a1-351a26 (no.1451) T22:45c26-46a11 (no.1421) T22:649a2-649a22 (no.1428) 1. 比丘尼雖滿百齡。應向新受戒比丘尼迎恭敬作禮。不得待我百齡然後向新受戒比丘作禮。一切比丘尼應向長老中閣年少比丘迎恭敬作禮。 6. 若苾芻尼。雖
本文探討僧祇律中對比丘尼的規範與敬法,包括比丘尼在不同年齡層之間的互動和禮儀。即使比丘尼已年滿百齡,亦應對新受戒的比丘表達敬意,並尊重年長的比丘。文章強調應在安居和教導中尊重比丘僧的重要性。教誡的傳承亦需遵循,不可偏離。這些規範自古以來皆是佛教徒必須遵守的核心部分。詳細介紹了八種敬法及其意義,以及如何在比丘尼之間倡導尊重與恭敬的精神。
啟蒙老師們的世
88
啟蒙老師們的世
啟蒙老師們的世 父是使她在佛法事業上有所成就的恩師。「彥」 對通素師父致以至高的尊敬。在「彥」住在北境 寺的期間,她們都在一起,有如良師益友。 當祖師還在世時,通素師父被委於在泰外 及國內各地弘法之職,她經常要離開深修工廠 數天,到偏遠的地方去弘法。因此,通素師父 對靜坐探索的進度失去了連貫性;這時就要靠 「彥」在她回來寺院時,為她解釋,讓她跟上探 究進度。通素師父就這樣與「彥」保持聯繫,一
本章探討通素師父與弟子彥之間的師生關係以及彼此如何在佛法傳承中互相支持。通素師父因弘法需要經常外出,而彥始終陪伴在側,協助她更新靜坐進度與分享生活經歷,從而在全國各地推廣法門知識,讓更多人學習靜坐。此段關係不僅是師徒之情,更是深厚的友誼與相互扶持的典範。通素師…
祖師的深修與靜坐傳承
87
祖師的深修與靜坐傳承
…繼續我們的任務如我還在一樣。不能停止靜坐,繼續修福積德,護持僧團。」 祖師在陽曆 1959 年 2 月 3 日圓寂,享年七十三歲。祖師往生時只有幾個弟子,大都是跟隨著他一生弘法的制度八戒女,她們都是能傳承祖師原始使命精神的人。至於其他的跟隨者,都嘗著重拾起他們跟祖師學習的靜坐經驗,離開寺院,退隱到森林裏去修行靜坐。 祖師生後,「筓」留在寺院,與通素師父住在同一間精舍。「筓」從來都沒忘記,通素師
本文探討了一位重要祖師圓寂後對靜坐法門的影響。隨著他的離世,很多精英選擇隱居而離開寺院,只剩下少數弟子持續研習祖師的教導。祖師的遺言呼籲信眾繼續靜坐、修福積德,以維護僧團的傳承。文章也描述了祖師生前的修行及其精神,強調了靜坐的必要性和持續性。至今,寺院仍然維持著他的教導,成為國家佛典學院。
祖師的教導與法身法門的傳承
85
祖師的教導與法身法門的傳承
獨一無二 尤其是在當眾懇請弟子們負起弘法的重擔,將法身法門繼續發揚光大,弟子們都深深地被祖師這種偉大的精神所感動與吸引了。 祖師嘆曰「唸!」要留在北攬寺教導法身法門,並且等待法身法門傳人的到來。他多叫道:「唸!(女兒)不要急著往生啊!別放棄教導的任務而去隱居山林!我往生後,其他人都要依靠你來教導法身法門,使他們納入正途。你不那麼做,他們將會淪為魔羅的奴隸。」 1957年,祖師的病情惡化,他知
在教導弟子們承擔弘法重任的過程中,祖師表達了對法身法門的深切期盼,強調每位弟子應將其發揚光大。特別是在他臨近往生的時刻,祖師仍堅持靜坐,並召喚弟子們前來學習與修行。他強調法身法門的重要性,警告若不繼續傳承,將面臨迷失的危險。這段故事反映出祖師不屈不撓的精神,及對法教的無私奉獻。唯一要說的是,弟子「唸」必須承擔起教導的重任,無論時間如何變遷。
未來的佛陀與靜坐供養
66
未來的佛陀與靜坐供養
在和未來的佛陀。他們都在餐前以感恩祈禱的方式進行。其實這個傳統做法早已盛行於泰國,通常都是把供品擺在佛桌上供佛。但法身寺的做法,是以靜坐來供養供品,這特點成了傳承至今的Additionally法會。 當時泰國法律規定,每個泰國人都要為自己找個姓氏。而姓氏本來不屬於泰國文化的一部分,是泰皇拉瑪五世為了發展現代化而推行的政策,因此「廷」需要替自己找個姓氏。有一天,…
…以來的傳統做法。此外,文章中提及泰國歷史上姓氏的普及與現代化政策,以及一位祖師在深修工廠中如何透過抽獎的方式來獎賞卓越的學員,強調了民主的精神。在本文中,靜坐成為供養的重要特點,進一步探討了信徒與佛教傳承之間的聯繫。
靜坐與法身的智慧指引
11
靜坐與法身的智慧指引
能給予他們在精神與心靈方面的指引 —由發 現「法身法門者」,口傳有關於「法身」的知 識。至今,她所傳承的「知識」,是當今世 上成千上萬研習靜坐者,翼望以靜坐使世界 變得更完美與寧靜的核心。 劉老奶奶曾說過:雖然我是單身,但我在 全世界有許多弟子。的確,她的慈悲心與經歷 傳達到社會各層面,就像她的名字「…
劉老奶奶的教導滲透到現代靜坐者的心中,透過她的慈悲與智慧,幫助成千上萬的人找到靈性與心靈的平靜。雖然她是獨身,但在全球擁有眾多弟子,傳授著法身的核心知識。她的存在提醒人們,即使在困難的社會背景中,也能夠借助德行與靜坐走向更高的社會地位。劉老奶奶如同一輪明亮的月亮,照亮他人的心靈。
翻譯與學習:法身寺與祖師的啟示
4
翻譯與學習:法身寺與祖師的啟示
本書的內容版權全歸法身基金會所有。 有關此書任何部分,在未經出版者許可的情況下,都不能翻版或刊登在任何檢索系統或以任何其他方式播放、複印、收錄。 譯後感: 從新加坡到法身寺大約有一年多了。這段時間,我協助翻譯「夢中夢節目-一個案研究」的中文字幕。從中學習許多,生而為人該做的事一行善積德。我也閱讀了祖師的自傳(中文版)發覺祖師的偉大。但我卻沒法從書籍記載(中文版)上多了解法身寺創辦人一肩老奶奶的生
…。同時深入閱讀祖師的自傳,感受到其偉大;並對法身寺創辦人的生平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翻譯過程中,作者希望引起更多人對法身法門的關心,並助力這一法門在華文社會的弘揚。此書旨在鼓勵對佛教有興趣的人士,分享和傳承源自蒙古貼牆尼祖師的教法,讓更多華文讀者受益。
法身寺的建立
151
法身寺的建立
法身寺的建立 能再踢人了。]'此此可見,她對達達奇沃法師的個性睜若指掌。而從那天起,每當他一看到香蕉樹就會發笑,世間唯一能這麼瞭解他的,非老奶奶莫屬了。 當寺院的基本設施完成後,為了提升年輕人和大眾心靈的品質,以及培養他們的德行,達達奇沃法師表示,他想教導佛法理論,並通過實踐以巩固他們的信念。“這是培育寺院基本人員總藍圖的一部分。其實這也是殘老奶奶借助外來的機會來訓練他,讓他一出去就承襲此任務。
法身寺的建立旨在提升年輕人和大眾心靈的品質,教導佛法理論與實踐,強化信念。達達奇沃法師與法勝法師強調知識與德行的並重,促進佛教信仰的推廣與傳承。透過設計培訓課程,讓年輕一代在學習中吸取世間法與佛法的智慧,為社會貢獻更多的正能量。這些努力不僅是對傳統的承襲,也展現了對未來的美好期望。